身边的改革故事|宁波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:让决策更科学,让民心更安稳
发布时间:2024-12-24 浏览量:282
(转载自2024-12-23新闻综合广播 宁波台记者:夏梦)
身边的改革故事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”。把改革推向前进,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百姓的必然要求。
改革大潮涌三江!近年来,宁波坚持以“八八战略”为指引,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,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取得了一批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。
今天起,宁波新闻综合广播推出《甬立潮头——高质量发展一线调研行》第四季:身边的改革故事。广播记者深入基层一线,坚持民生视角,聚焦改革探索,为我们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改革故事,生动呈现深化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第六篇
在宁波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梦想与民众的热切期盼。16年来,宁波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累计开展评估事项14100余项,其中13700项得以顺利推进,320项被暂缓实施,80项被及时叫停。这背后,是具有鲜明宁波特色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在默默发力,为城市的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。
2021年,某区教育部门面临一项重要决策: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,合理划分某新建小学的学区。最初的方案是将老学区一分为二,分别归属原有小学和新建小学。这一决策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。为了科学评估这一决策可能带来的影响,教育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风险评估。评估工作历时三个月,如同一场深入民心的“大调研”。意见征询、访谈座谈、问卷调查、专家咨询……各种方式轮番上阵,只为收集到最真实、最全面的声音。鄞州区政协委员、宁波市甬安社会评价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庆远告诉记者:“调查群体要准确,要让群众了解真实的情况,了解决策的关键信息,能够表达出真实的想法。我们会采取公示、问卷、走访、座谈会、听证会等各种方式,也会采取网络舆情的收集。风险评估的作用就是提出一个风险的等级,高、中高、中、中低、低五个风险等级,不同的风险等级对应着不同的决策方式。比如说我们所评估的事项是高风险,我们会提出不予实施的建议;中高风险会提出终止实施的建议,在时际成熟之后再做评估论证;中风险的事项提出的建议是暂缓实施,降低风险后再予实施。”
针对此次学区划分调整方案,评估机构收到了大量不同意见,尤其是划入新学区的家长们对原有学校的师资力量、办学特色和历史传承等表达了强烈的不舍。评估机构对“一分为二”的学区划分方案给出了“中风险”的初步结论。赵庆远告诉记者:“我们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收到了大量的不同意见,划入新学区的家长们认为原来的学校师资力量强,办学特色突出,历史悠久,不愿意划入新的学区。但是老学区多年来已经严重超额,甚至活动室、图书馆都改为教室,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。”
面对这样的评估结果,教育部门果断决定暂缓实施原方案。他们深知,一项好的决策不仅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,更要兼顾民众的利益和感受。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,教育部门决定重新审视和调整学区划分方案。为了解决老学区超负荷运转的问题,同时兼顾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,第三方机构再次开展评估走访,进一步吸收各方意见。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,他们提出了一个“分段办学”的过渡方案。“也就是说一至三年级的在新的小学就读,四至六年级高年龄段的在老的小学就读。这样可以通过老的学校来带新的学校,加上教育品牌的统一,教师配置的均衡,引导两个学校尽快做到均衡地发展。把这个方案再次征求群众意见的时候,取得了大多数住户群众的一个认可。因为这个能够实现教育质量的统一,能够实现一个可确定的教育的公平。”鄞州区政协委员、宁波市甬安社会评价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庆远表示。
经过重新评估,第三方机构给出了“低风险”的评估结论,建议实施这一修改后的决策。如今,三年过去了,新方案的实施效果显著。新建小学已经实现了高年级段招生班额的逐渐增加,家长们对新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日益认可。据教育部门分析,再过几年,两所学校都可以实现全年级段的招生,真正实现学区划分的平稳过渡。赵庆远表示:“这些方案交给老百姓去评判,交给群众们去衡量。最大的公约数,最大的同心圆。短期利益、长期利益、局部利益和总体的利益要做一个平衡。”
将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前置的制度设计,能让重大决策更加民主科学,减少社会的纠错成本。从2008年宁波率先在全省首创镇海某围涂项目信访风险评估试点工作以来,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已经在宁波探索了16年。16年间,宁波不断完善评估机制、优化评估流程、提高评估质量,为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、保障重大决策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。宁波市委政法委维稳督导处一级调研员胡荣誉表示:“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既是评估,它也是一个治理,通过发现风险,我们提出化解风险的对策举措,把这些风险化解掉。我们也把社会风险评估作为源头防范风险,促进科学决策的重要抓手。经过我们十六年的不懈努力,宁波市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工作也基本已经形成了‘党委政府主导、主管部门具体负责、维稳部门督导考核、第三方机构积极参与、专家团队评审把关’的风险评估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。”
针对风险评估工作涉及面广、历时长、投入人力物力成本较高的问题,为从源头杜绝相关部门“不执行”或者“走过场”,我市会定期对上报的涉众型项目进行集中排摸,并对重点项目实施市级挂帐跟踪,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。胡荣誉告诉记者:“我们把这个评估树立一个‘全周期’管理理念,把牢事前、事中、事后三关。事前评估,我们重点是在排摸各类风险隐患上下功夫,形成风险清单、责任清单、化解清单三张清单。事中评估就是说做到风险防范、化解矛盾、降低风险。第三个就是决策实施以后,我们要做到动态评估、跟踪问效,并且要建立完善决策后的评估机制。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涉众型的邻避类项目,我们还探索实行了‘双主体、双评估、双排查、双报告’这样的模式,做到项目联评、矛盾联调、风险联控、措施联动。”
此外,我市还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培育管理,除了对新申报的机构严格审核把关,还同步对“僵尸机构”、不合规机构进行清理和整治,目前在省里备案的宁波第三方机构45家。宁波市委政法委维稳督导处一级调研员胡荣誉表示,宁波通过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,将群众工作、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全过程,这套机制推行以来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“宁波市开展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,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,为服务我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、保障重大决策顺利实施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,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重要保障。宁波已连续1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‘平安市’荣誉称号,并成功获得‘二星平安金鼎’。”宁波市委政法委维稳督导处一级调研员胡荣誉告诉记者。
记者手记:每一项决策的出台都如同一次精密的“手术”,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精准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。采访中,我深刻感受到了宁波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的独特魅力,也被宁波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开放包容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打动。这不仅是一项制度上的创新,更是宁波这座城市对民众利益高度负责的体现。
无论是从第三方机构的细致评估,到主管部门的深入研究,再到最终决策的优化调整,每一次的调研、每一次的座谈、每一份的问卷,都是对民众意愿的尊重,都是对科学决策的坚持。这种对决策的敬畏之心,这种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,正是宁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。
真正的科学决策不是闭门造车,不是拍脑袋决定,而是要在深入调研、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,经过严谨的风险评估,才能得出。这样的决策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才能赢得民众的真心拥护。
宁波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,不仅是一项制度创新,更是一种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变。它告诉我们,只有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,才能做出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。我们相信,在未来的发展中,宁波将继续深化这一机制,让每一项决策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、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动力。
下一篇:没有了!